回到主页

仰望星空

缅怀我国临床营养支持的奠基人黎介寿院士

缅怀我国临床营养支持的奠基人黎介寿院士

点击添加图片描述(最多60个字)编辑

broken image

图片来源:中国院士馆

2014年4月,笔者在一个临床营养的学术会议上,听黎介寿院士讲课。台上黎老说自己“做医生,不算长,不算短,七十年”,台下掌声响起。同年的4月25日,由紫金山天文台于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一颗位于小行星带的小行星,被正式命名为"黎介寿星"(国际编号为192178),以向这位普通外科专家,肠外瘘治疗的创始人,临床营养支持的奠基人,亚洲人同种异体小肠移植的开拓者,中国工程院院士表达敬意。

2023年1月30日,黎院士逝世,享年98岁。从此,我们只能仰望星空。

 

一脉相承

黎介寿与哥哥黎鳌,弟弟黎磊石被医学界誉为“兄弟三院士”,分别致力于中国烧伤学界、中国肠外瘘治疗和小肠移植以及中国肾脏病学。

1924年,黎介寿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,这天是母亲生日的后一天。黎父用《诗经.豳风.七月》中的诗句提炼出“介寿”二字为其取名,寓意是他是为祈求母亲长寿而出生的。“八月剥枣,十月获稻。为此春酒,以介眉寿”:八月份摘枣子,十月份收稻子,用收好的稻子酿造好了春酒,为人祈求长寿。

1937年,父亲病逝,全家生活没有了经济来源陷入困境。后来,虽然黎介寿和黎磊分别考上机械制造和文学方向的大学,但因为没有足够的学费和路费未能入学。大哥黎鳌从国立上海医学院毕业后到江西中正医学院任教,为两位弟弟找到医院检验实习生的工作。因为医学院可以吃住免费,黎介寿、黎磊石白天工作,晚上在哥哥指导下学习,一年之后都考上了中正医学院。起初是因为经济困顿学习了医学,但没料到在哥哥的带领下,一家三兄弟开启了医学界一门三院士的开挂人生。

 

一生攀登

“一名医生的能力与生命是有限的,但经过努力,可以给广阔的医学天地添加绚丽的光彩。”-黎介寿

黎老自己的这段话完美概括了他一生攀登医学高峰的人生历程。上世界60年代,黎介寿在治疗中遇到一个小肠扭转导致肠坏死的孩子。孩子无法治疗而过世的遗憾,让他树立了向肠道疾病治疗领域攀登的目标,从此一生致力于此项研究,“一根肠子走到底”。

1968年,一名患者的肠子因车祸被撞破了好几个洞,形成了肠外瘘,当时国内肠外瘘的死亡率是60~70%。黎老产生了用胶水粘住肠外瘘的灵感,在自己的大腿上划开一道口子用胶水粘合成功后,他用在了患者身上。但由于肠道蠕动,粘合后的肠外瘘术后效果差。病人营养跟不上,就难控制肠子蠕动,手术效果就差。黎老在阅读《美国外科妇产科》杂志后,发现了国外同行已经采用了静脉营养,需要给病人补充足够的营养,再做手术的成功率显著提高。然而,当时浅静脉输入的是5%的葡萄糖液体,营养补充不全面且慢,他决定从病人的深静脉补充营养,可以输入更高含量的葡萄糖和氨基酸。患者的营养状况好了,再次手术后就成功了,黎老开创了我国临床营养的新天地。

此外,他创立了我国肠内营养支持疗法,如今已广泛应用于重症胰腺炎、短肠综合症等疾病的治疗,治愈率居全球前列。

从医70多年,黎院士总共完成2.1万台手术。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,担任13卷巨著《手术学全集》总主编,主编《肠外瘘》、《临床肠外及肠内营养支持》、《围手术期处理》等专著8部,参与21部著作的撰写工作。

 

一世厚德

“医生不能太俗气。无论患者是高官还是百姓,是将军还是士兵,都应一视同仁。”“医生这个职业和其他工作不一样,你要更纯粹一些,把时间花在研究患者上。”

黎老一生关怀患者、以患者优先的事例数不胜数。2008年,黎老住院准备手术摘除息肉的期间,一个等着做肠移植手术的患者有了供体。他立即上了肠移植患者的手术台,17个小时后才下手术。有些患者无钱治疗,黎老帮申请减免医疗费。有些患者出院后,黎老仍然关注并帮助改善其生存困境。在黎老的追悼会和悼念网页中,他曾经的病人纷纷表达了哀思和感恩。

 

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